空喊网 > 历史 > 正文

​历史高考阅读拓展:中国古代的羁縻制度

2025-10-28 16:44 来源:空喊网 点击:

历史高考阅读拓展:中国古代的羁縻制度

所谓羁縻制度,是指自秦汉至宋元时期推行的以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历史上中央王朝为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因情况特殊,实行因俗而治,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羁縻政策”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元朝完善成土司制度。明朝时期达到鼎盛后开始崩溃,至清朝基本“改土归流”而终结。

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羁縻州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特殊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所谓“多元一体”,即中华民族是一体,它所包括的56个民族单位是多元。在历史造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存在一个凝聚中心,就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以儒学为核心融合佛、道的炎黄传统文化为其精神纽带。在古代,由于汉民族与周边民族由于语言、文化、生活习性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若由中央直接派遣流官驻地治理,难以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因此,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经受住历史考验的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当属羁縻政策!

羁縻制度贯穿中国数千年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与治理,纵观这一制度的发展与变迁,不难发现,羁縻政策有着羁縻统治向直接统治过渡的特点。两汉时期,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对属国的羁縻统治方式中,就已有直接统治的因素,属国制的官僚体系中有一部分是朝廷所派汉人担任。唐朝的羁縻府州制中也有“华官参治”或汉官“监领”。明清的改土归流,更是反映了这一点。

羁縻制度发展至元朝,各方面管理都统一且完善。蒙元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多民族版图的基础,包括现如今的云贵地区、东北地区、藏族地区、台湾等,都是在元帝国时期纳入中原版图的。在元朝时期,民族版图空前壮大,其民族问题自然也尤其尖锐,在当时的民族环境下,羁縻制度演变为一个完善且可行的制度,称为土司制度。

总之,羁縻制度体现了古代“德化天下”的治边思想,中央王朝在认识到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内地客观上存在着种种差别,通过“因俗而治”、“以夷制夷”的办法将其纳入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中。体现刚柔并济、恩威并施的特点,既笼统又不妥协。一方面方便开疆拓土,壮大中原统治,彰显大国天威,建立以天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另一方面受儒家“大一统”观念影响,以儒家礼乐文化教化万邦。这种民族管理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他们仍按照原来的方式安居乐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古代中原王朝稳定边疆、缓和民族矛盾的重要举措,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是一种进步的民族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