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喊网 > 历史 > 正文

​盘点历史:以少胜多战役之——昆阳之战

2025-10-26 20:41 来源:空喊网 点击:

盘点历史:以少胜多战役之——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是发生在新朝末年新朝与农民起义军绿林军之间的一场大战,这场战役的主要战场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一带,故史称为昆阳之战。

交战双方和主要将帅

绿林军:刘秀、王凤、王常。

新朝军:王邑、王寻。

战役背景

公元9年1月,原西汉外戚王莽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自此延续了二百余年的西汉王朝统治结束。

被现代网友戏称为穿越者的王莽

王莽篡汉后,为了缓解国内矛盾,针对秦汉以来土地日益集中到世族和豪强地主手中以及大量人口被私藏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其主要内容有:

将天下田地都收归国有,不得私自买卖;奴婢改称私属,与田地一样,不能再买卖;改革币制、官制;将盐铁酒等经营权和山林川泽都收归国有;建立贷款制度,规定如果是因为丧葬嫁娶或祭祀需要,可以向政府贷款,免收利息,只需归还本金,如果是因为从事农业、商业生产需要贷款则需要支付纯利润的十分之一作为利息;由政府干预经济,控制物价,防止商人操纵市场。

这些措施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十分符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但在当时的社会看来,太具有超前性了,实际上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并且因为严重触犯了世族跟豪强地主阶级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同时由于朝令夕改,操之过急,新政策并没有取得成功,相反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由于干旱、蝗灾、瘟疫、黄河决口等灾害频发,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少原汉室宗亲也趁机起兵反抗新朝的统治。

在这些起义军中,有两股势力规模较大,分别是活跃于河北地区的赤眉军和荆襄地区的绿林军。由于河北地区当时远比荆襄之地要更为富庶,因此王莽把打击的重点放在了赤眉军的身上。他派出主力部队在王匡、哀章的率领下进攻赤眉军,而以偏师进攻绿林军。

绿林、赤眉起义

结果,绿林军很快便击败了由地方州郡兵和临时征募组成的偏师部队,将前线推进至离京畿地区十分接近的南阳地区,并且包围了南阳郡治宛城。随后绿林军拥护汉室宗亲刘玄为帝,建立了更始政权,并提出来恢复汉室的口号。

王莽这才意识到绿林军对自己的威胁更大更直接,于是赶紧将进攻赤眉的主力部队调回,同时抽调了大量的地方州郡兵,组成了一支近四十万的大军,以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为统帅。这支部队在洛阳附近集结后,便向颍川地区进发,在颍川又汇合了原来进攻绿林军失利的严尤、陈茂部,军力更盛,大军随即向昆阳方向进军。

战役经过

在得知新朝大军进军的消息后,绿林军主力在王凤、王常的率领下占领了昆阳城,以抵抗新朝军队的进攻。同时,另一支绿林大军在刘秀的兄长刘演的指挥下,正在加紧进攻宛城。

很快,在公元23年5月,新朝大军便陆续抵达昆阳城外,将昆阳城牢牢地围困起来。这时严尤建议以一部分兵力围困昆阳,而大军主力则应该直驱宛城,待解了宛城之围后,再回头以主力攻破昆阳。然而主帅王邑傲慢地认为,己方大军战力强盛,昆阳城又不是什么牢固的坚城,要想破城岂不是轻而易举,再说自己手握重兵,不战而轻易选择绕道,岂不是有损自己的威名,因此并没有采纳严尤的建议。

此时昆阳城内,王凤、王常在见到新朝军力如此庞大后,觉得城内守军兵力太少,即使加上退回刘秀撤回的三千骑兵和其他零散部队,也才不过总计万余人。王凤等人觉得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双方实力相差太过悬殊,此战根本没有胜算,倒不如让众人分散突围,先保存实力之后再寻求破敌之策。

然而此举遭到了刘秀的强烈反对。刘秀认为现在如果分散弃城不战而逃,那么很容易就会被强大的敌人各个击破,还不如集中力量依托城池坚守。何况宛城的战斗还在进行,万一宛城之战取胜,那么到时候我军两支部队内外夹击,此战未必没有取胜的可能。

在刘秀的坚持下,王凤等才同意继续守城作战。随后众人商议决定由王凤、王常继续守城,而刘秀则率轻骑出城往各地调集兵马,伺机寻求战机。

昆阳之战

昆阳城攻防战开始后,战斗进行地异常惨烈,在最苦难的时候,王凤等人甚至产生了动摇,派人出城向新朝军乞降。但是新军主帅王邑拒绝了绿林军投降的举动,认为破城是已成定局,没有必要接受投降。城内众人这才打消了投降的想法,更坚定了据城坚守的信念。

在双方激烈交战的同时。先行出城的刘秀等人在定陵、郾城等地调集收拢了不少的部队。随后在刘秀的鼓舞和领导下,这支新力军开始迅速向昆阳进发。此时,另外的宛城战场上双方终于分出了胜负,公元25年5月底,宛城守军在长期的围困下,城内物资已消耗殆尽,援兵也迟迟不见踪影,已经无力为继,守将岑彭终于决定向绿林军投降。然而这个有利的消息却未能及时地传达到昆阳战场。

不过,在昆阳的刘秀表现出了超高的军事天赋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他先是假传宛城已破的消息,此举大大地鼓舞了昆阳城内守军的信心,而新朝军的士气则大受打击,使绿林军在气势上开始占据优势;随后刘秀亲自率领千余骑兵向新朝军发起了攻击,在刘秀的鼓舞感染下,这支新军初战即告捷;随后双方又交战了数次,绿林军皆取得胜利,这更加让双方的士气反转。

最后,在最终的决战时,又是刘秀亲自带着挑选的三千精锐,向新朝军的中军大营发起了冲击。新军主帅王邑和王寻见刘秀部队只有寥寥数千人,觉得可以轻易击败他们,遂乃下令各营须坚守各自阵地,没有命令不得擅自出动。而王邑、王寻则率中军主力与刘秀交战。然而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在刘秀敢死队的冲击下,新朝中军的阵线很快被冲垮,士兵都混乱不已,四散而逃,而其余各营因为没有收到出击的命令,不敢私自出兵支援中军。在混乱的局面中,绿林军主力在刘秀的率领下一鼓作气彻底打垮了王邑、王寻的部队,并且斩杀了王寻。随着新朝军的指挥中枢被击破,新朝大军彻底陷入了混乱。而昆阳城内的守军在看到城外的局势后,也立即开始出击。

在内外夹击之下,新朝大军土崩瓦解,恰好此时又刮起了雷雨大风,大雨倾盆而下,雨水迅速上涨,让新朝的军队更加混乱不堪。王邑、严尤、陈茂等人仅仅只带着少数精骑逃回了长安。

昆阳之战后,随着新朝军主力的被歼,已无力抵抗接下来绿林军的进军,很快洛阳和长安都被攻破,王莽也在乱军之中被斩杀,仅仅持续了不到十五年的新朝也随之宣告覆灭。

位面之子刘秀

战役影响和评价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未来中原王朝的国运与兴衰,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不但是玄汉击败新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起义军最终推翻王莽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原本在起义军中并无什么名气和突出贡献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为他以后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